极目新闻评论员 文清蔓
实习生 王金瑞
近年来,越来越多人倾向于在网上寻求情感慰藉。短视频平台和社交网站上,情感咨询类内容异常火爆。搜索“情感咨询”等关键词,不少拥有百万粉丝以上的账号赫然在列,其内容涵盖了前任挽回、情感修复、第三者干预等全套服务,有些甚至宣扬不良价值观。(据8月19日北京青年报报道)
相关网络截图
“经过老师的辅导,我的感情现在很顺”“我的一对一咨询师太厉害了”这些让消费者得偿所愿的情感导师真如此厉害吗?据报道,这些所谓的情感专家,话术千篇一律,连线对象安排“托儿”,评论区安排“托儿”,通过精心安排的剧本,一波三折的剧情,以及评论区的煽动,让不少消费者冲动下单,购买情感咨询服务。此外,很多博主并不具备心理学专业资质,有的甚至自己的婚姻就“一塌糊涂”。这些现象不禁令人疑惑,隔着屏幕,打着“专业”口号,随便聊聊就真成传授“心法秘籍”的情感导师了?
情感咨询也好,心理疗愈也好,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的输出。既然是价值观,那就理应传递正向价值,才能指导别人产生正确的行为。如果打着情感咨询的幌子,输出对男女关系、婚姻生活的不正确言论,甚至耍些小聪明,刻意说些歪理,难免博人眼球、误导大众。如“撒娇换来千万房产”“关系的本质是交换”等,这类言论将亲密关系“物化”,以一套完整却不端正的“价值观”和“理论体系”来迷惑女性,企图用“情感操控”来实现流量变现,实在让人不敢苟同。恐怕不仅难以解决情感困扰,反而还可能加重心理负担,甚至引导消费者走向错误的人生道路。
本质上,这些博主是以情感咨询为由头,利用人们的焦虑、欲望等情感来卖课拓粉,做的是网络上的“情感生意”。据报道,很多博主会在直播和短视频中,主动引导粉丝购买导师咨询、情感课程等服务,而这类服务通常收费不菲,有的“一对一包月”收费1万元,还有的以免费为饵,吸引消费者层层上套。效果最有发言权,究竟这类服务有没有解决情感困扰,能不能促进人际关系和谐,还要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。
值得一提的是,去年12月,某情感博主因“多次宣扬不良恋爱观博取热度,并借此贩卖课程牟取私利,传递错误价值导向”被全平台封禁。相关法律人士认为,情感主播散布错误婚恋观,传导不良价值观,故意制造性别对立,助长假借婚恋索要财物等行为,违反了民法典有关“男女平等”“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”的规定,违背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有关“国家倡导诚实守信、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,推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的要求,也违背了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相关规定。
当然,拿情绪价值变现,靠自己能力赚钱,本身并没有错。但打着“情感导师”的幌子卖课程、宣扬错误的价值观,就是彻头彻尾的江湖骗子。不管什么行业,岂能因经济效益就置道德底线于不顾?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坚守职业道德底线,为受众提供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服务,才能走得长、走得远。
(来源:极目新闻)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B5编程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发表评论